編者按:城市 NOA,即城市領航輔助駕駛,指的是用戶在導航設定好目的地后,車輛在行駛過程中可以實現(xiàn)跟車、超車、變道、轉彎與識別反應紅綠燈等功能。
發(fā)展城市 NOA 對提升用戶輔助駕駛使用率非常重要。數據顯示,在用車時長上,城市場景占比 90%。同時,每天僅有 25% 的用戶出行會通過高速,而城市道路為 100%。
從提高用戶使用頻率和用戶體驗角度看,車企之間的城市 NOA 競爭也將愈演愈烈。
在這場迫在眉睫且考驗技術儲備的開城之戰(zhàn)中,汽車之心將圍繞「城市 NOA」這條主線,對話車企、智能駕駛產業(yè)鏈、技術專家、深度用戶,通過文字與視頻的形式,理性、客觀地解構城市 NOA 的關鍵玩家與關鍵技術,為城市 NOA 的科普提供一份清晰的「知識圖譜」。
開城,還是開城。
中國車企的眼光正緊盯開城,仿佛城市 NOA 能攻下多少城,離贏得智能化寶座的勝率又大了幾分。
小鵬宣布將城市 NGP 在 2023 年底拓展至 50 城,2024 年擴增至 200 城。華為、理想、蔚來同樣展開行動,華為高調宣布 ADS2.0 無圖版本落地 45 個城市,讓城市領航輔助駕駛「全國都能開」;理想則打算將城市 NOA 開辟至 100 城。
理想汽車 CEO 李想認為:「以后在中高端車市場,如果不能提供城市 NOA,消費者就是買和不買的差別?!?/span>
同時,當 BEV+Transformer、去高精地圖等技術關鍵詞涌現(xiàn),中國車企也因為新的技術浪潮顯得更加有底氣。
車企們自信滿滿,但城市 NOA 是一場不好打的仗。
車輛在寬闊的主城區(qū)路段駕乘體驗絲滑,一旦行駛到城區(qū)內狹窄擁擠路段,則經常被一旁冒出的行人、電動自行車殺個措手不及。
想要攻下城市 NOA,車企需要面對的挑戰(zhàn)還有很多,激光雷達很可能是城市 NOA 感知能力最重要的一塊拼圖。
過去一年中,去高精地圖成為趨勢,但激光雷達沒有示弱,在城市 NOA 里倒成了必備品。
從激光雷達的投資熱也能管中窺豹。
盡管目前智能駕駛產業(yè)鏈投資遇冷,但激光雷達企業(yè)探維科技卻如一股清流,持續(xù)得到資本青睞。
繼 7 月份探維科技獲得超億元 A+輪融資后,近日探維科技又完成了由小米集團領投,極目資本、蘇州旭創(chuàng)等產業(yè)資本共同參投的新一輪戰(zhàn)略融資。
資本何以青睞激光雷達?
小米集團戰(zhàn)略投資部合伙人蔣文認為,智能駕駛正在穩(wěn)步商業(yè)化落地,激光雷達有了大展身手的空間,為自動駕駛「安全著陸」提供強大的感知基礎。
看來,城市 NOA 的答案,還得在激光雷達里找。
01 激光雷達,為什么成為城市 NOA 的必需品?
激光雷達的技術特性,是城市 NOA 的最后安全防線。
在城市場景,國內沒有任何車企冒著安全風險,激進地去除激光雷達。
激光雷達反而成為車企們的必需品。
僅關注 2022、2023 年這兩年的新款車型就會發(fā)現(xiàn),這些開城的車企新款車型無論價位,都至少配備了一顆激光雷達。
以開拓城市 NOA 最快、最積極的三家汽車品牌為例:
小鵬 G6/G9 搭載了兩顆激光雷達;
阿維塔 11 搭載了三顆激光雷達;
理想 L7/8/9 MAX 搭載了一顆激光雷達;
城市 NOA 場景下,為什么車企更需要激光雷達了?
探維科技產品 VP 梅佳偉博士給出了解釋:
一方面,城市場景更復雜,高速 NOA 因結構化封閉道路只需要關注道路和交通車輛,但城市內道路不僅要注意車輛和行人,同時還要應對繁忙的交通情況:盲區(qū)、行人、沒有標線的道路,甚至是突然冒出的外賣小哥,都給城市 NOA 提出了極高的感知能力。
另一方面,則在于激光雷達不同尋常的技術特性。目前,純視覺或視覺+毫米波雷達的感知方案在檢測置信度、距離精度、延遲都與激光雷達相差甚遠。
衡量感知能力有語義分類、動態(tài)目標檢測、輪廓檢測、目標檢測、距離測量等關鍵指標。
隨著技術發(fā)展,三種傳感器都具備以上能力,但激光雷達在目標檢測、距離測量、輪廓檢測這些關鍵指標上仍有壓倒性優(yōu)勢。
比如毫米波雷達在探測距離較有優(yōu)勢,但在探測精度和分辨率上劣勢明顯。相比激光雷達,毫米波雷達無法明確分辨出前方障礙物的具體特征。
舉個例子,毫米波雷達可以感知到前方存在路障及其大體情況,但卻無法進一步探測障礙物是路肩還是斜坡,激光雷達將感知精確到具體形狀,感知為斜坡后,車輛安全通行避免不必要的剎停。
從測距角度來看,視覺攝像頭也可以采用雙目、三目方案來測距。
但短板也十分明顯。
比如雙目攝像頭可以計算視差和深度,但雙目視覺系統(tǒng)中的立體匹配仍是計算機視覺中的經典難題:基線的寬、短所能測量目標遠近的準確度是不同的。往往基線寬遠目標測距準,基線短近目標測距準,兩者之間無法平衡,同時雙目系統(tǒng)還有存在標定后系統(tǒng)的漂移問題。
雙目視覺系統(tǒng)尚未解決的技術難點,也是現(xiàn)階段視覺感知方案在技術上不可逾越性的體現(xiàn)之一。
純視覺感知方案想要達到人眼「10 億級像素相機」類似的感知效果,在圖像采集像素數、計算機處理速度與算法等層面困難重重。
AI 不可解釋性、先驗目標局限性、對數據量和場景豐富度的高要求,都使得視覺在城市 NOA 場景下無法保證高可靠度,商業(yè)化落地方案依舊是少數。
激光雷達針對城市 NOA 場景的主要優(yōu)勢在于高檢測置信度、高距離精度、低延遲三方面。
高檢測置信度:激光雷達可以獲得極高的角度和距離分辨率,分辨率高就能創(chuàng)建出目標清晰的 3D 點云圖像,使其能夠在城區(qū)環(huán)境內識別更加復雜的物體,從而提高不規(guī)則物體和 Corner Case 的感知置信度。
高距離精度:激光雷達可以實現(xiàn)高精度的測距能力,以探維科技的 Tempo 系列激光雷達為例,最遠探測距離可達 300 米,探測精度達到±3cm 水準。
低延遲:激光雷達直接輸出距離信息,可以讓感知系統(tǒng)更迅速地對目標運動狀態(tài)、意圖進行識別和判斷,從而提前做出路徑規(guī)劃。
說到底,考驗城區(qū) NOA 的核心就在于用戶駕乘體驗,通過激光雷達,車企能夠做到盡可能低的接管率、退出率,從而加速用戶對于自動駕駛安全、流暢的認知,最終形成智能駕駛體驗正循環(huán)。
激光雷達是城市 NOA 的唯一解嗎?
現(xiàn)在也有企業(yè)探索 4D 成像雷達,即在傳統(tǒng)毫米波雷達探測距離維、速度維和角度維之外,再加垂直角度維,但 4D 成像雷達仍無法取代激光雷達。
需要明確的是,4D 成像雷達與激光雷達并不是平替關系。
首先,是其測距精度、分辨率不夠。
其次,激光雷達可以通過提升高線束增加點云,使之更加精確,這些都是 4D 成像雷達難以做到的。
撥開迷霧,城市 NOA 感知能力的必選項里一定有激光雷達。
02 產品力撬動「不可能的三角」
一面是城市 NOA 對激光雷達的迫切需求,另一面則是激光雷達產業(yè)破解「不可能的三角」的實踐探索。
激光雷達存在「不可能三角」問題,即感知性能、車規(guī)穩(wěn)定和成本控制三者之間是此消彼長的關系,不能同時滿足條件。
作為高精度的傳感設備,激光雷達有著性能、分辨率和探測距離的優(yōu)勢,但如何保持車規(guī)級的環(huán)境穩(wěn)定性和量產交付的質量,成本控制卻是挑戰(zhàn)。
其中,激光雷達的復雜性與精密性在其構造、技術、成本中顯露無疑。
這種復雜首當其沖來源于內部構造帶來的高成本,一顆激光雷達的構造往往能拆解出收發(fā)、信號處理、掃描三個系統(tǒng)模組,其中激光收發(fā)部件中的激光器、探測器成本較高,在過去一段時間內激光雷達價格一直在萬元關口徘徊,直到近兩年內隨著技術攻關、大規(guī)模量產,激光雷達進入千元級別。
為了解決不可能三角問題,近年來激光雷達廠商嘗試通過不同技術路徑來降成本。
「目前整個行業(yè)逐漸有了輕地圖重感知的趨勢,給了激光雷達很大的發(fā)揮空間。現(xiàn)在即便只依靠一顆激光雷達,感知能力繼續(xù)迭代上升的空間仍然很大?!姑芳褌ゲ┦肯蚱囍慕忉尩?。
一款優(yōu)質的激光雷達,往往可以打破行業(yè)內「不可能的三角」,兼顧性能、穩(wěn)定和成本的平衡。
先來看性能。
目前,探維科技發(fā)布了 Tempo 及 Duetto 系列車規(guī)級激光雷達:
面向高級輔助駕駛的車規(guī)級旗艦產品 Tempo,分辨率高達 192 線,擁有 120°×25° 的超寬視野和 0.16°×0.13° 的超高分辨率,最遠測距達到 300 米,能夠滿足智能汽車面對高速/城市 NOA 的感知需求。
另一款車規(guī)級前裝量產產品 Duetto ,主打極致性價比,前向 ROI 區(qū)域點云密度大,通過創(chuàng)新的光學架構設計,在保證高線束的同時大幅降低成本。
經過完整的車規(guī)驗證和測試,與合創(chuàng)汽車在 2022 年共同推出全球首款搭載激光雷達的量產純電 MPV。據合創(chuàng)官方發(fā)布信息,Duetto 定點車型合創(chuàng) V09 已開啟預售,并即將上市。
對激光雷達來說,技術路線紛繁復雜有不同的掃描方式、激光器、探測器、掃描模塊等,但探究激光雷達的產品性能乃至其高性價比、穩(wěn)定性的緣由,分類只是「表象」,殊途同歸的是衡量激光收發(fā)技術的水平,集成度高的收發(fā)模塊能夠達到成本、性能的最佳平衡。
對此,探維通過研發(fā) ALS 固態(tài)技術平臺,提高激光收發(fā)的集成度。
ALS 即 Array-based Line Scanning,激光雷達可以采用陣列化收發(fā)模組,達到無間隙掃描、不遺漏小物體的探測。
據梅佳偉博士介紹,在光源一側,ALS 可以用比較少的激光通道來實現(xiàn)較大垂直 FOV 的線光斑,實現(xiàn)線光斑的一次性高效收發(fā)。
「相當于 16 個點云曾經需要 16 次收發(fā)才能完成一個循環(huán),現(xiàn)在 ALS 可以實現(xiàn)一次性接收。不僅壓縮了接收時間,同時集成化程度也更高,空間占用也變小了,需要激光器變少了,成本也跟著往下降?!姑芳褌ゲ┦拷忉尩?。
成本的下探,不僅指元器件成本的下探,也指通過硬件融合來實現(xiàn)激光雷達的更高性價比、更高精度。
隨著車企進城,激光雷達性能不斷提高,激光雷達與其他傳感器的融合方案也要面臨車規(guī)量產、復雜場景的挑戰(zhàn)。如何將硬件方案整合到量產車型配置中、滿足不同傳感器之間的配合成為激光雷達產品力新的得分點。
目前,市場上的激光雷達多采用獨立傳感器+后融合概念的設計框架,單一傳感器一旦失效,很可能就會產生駕駛風險。前融合解決方案不僅能夠實現(xiàn)高精度微秒量級時間同步,同時對小目標識別有著關鍵作用。
設想在一張點云圖上,假設車輛遇到了小到只能顯示三個點云的「小目標」,這時候最需要考慮是否上報車輛規(guī)控系統(tǒng),選擇上報會對數據處理帶來額外的計算量和計算成本,不上報卻可能存在安全隱患問題。
面對一個抉擇硬幣正反面的問題時,探維選擇了把硬幣立起來,兩面兼顧。
探維提出了行業(yè)內首個硬件級圖像前融合解決方案。
在激光雷達的發(fā)射、接收層面整合 CMOS 傳感器,通過高精度時鐘信號同步觸發(fā),直接輸出可供自動駕駛使用的多維融合數據。
這樣一來,即便小目標在點云圖里只有 3 個點,也能立即調用圖像數據分析小目標紋理,提升識別效率,降低安全風險。
03 Duetto 助力合創(chuàng) V09 發(fā)布,激光雷達迎來量產也看見收斂
激光雷達量產上車的時間并不久遠。
2017 年,法雷奧生產的 SCALA 1 激光雷達上車奧迪 A8,盡管這顆激光雷達僅有 4 線,但這并不影響奧迪 A8 成為全球首款搭載激光雷達的量產汽車,也不影響許多業(yè)內人士把這一年定義為車載激光雷達誕生元年。
6 年過去,車載激光雷達從 4 線走到百線以上,同時也迎來了規(guī)模量產上車元年。
今年 8 月,調研機構 Yole Intelligence 發(fā)布《2023 年全球車載激光雷達市場與技術報告》,2022 年激光雷達在乘用車及 L4 自動駕駛領域市場規(guī)模同比增長 95%,達 3.17 億美元。同時激光雷達乘用車的市場規(guī)模首次超過了 L4 自動駕駛領域市場規(guī)模。
在量產爆發(fā)的大背景下,探維 Duetto 系列產品的上車項目也迎來了量產時刻。
探維與合創(chuàng)合作的第一個項目,也是探維能力得到全方面展現(xiàn)的項目。
激光雷達上車對企業(yè)能力有兩個方面要求:
一方面是車規(guī)級標準,產品要嚴格按照汽車項目管理框架 APQP 規(guī)定的標準環(huán)節(jié)開發(fā),這也驗證了探維激光雷達車規(guī)級的品質、精準的項目管理能力。
另一方面則需要滿足車企定制化需求的能力。對探維來說,結合車型需求為車企定制化生產激光雷達,與標準化上車同等重要。
梅佳偉博士表示并不擔心面對定制化開發(fā)帶來的成本問題。
他表示,只要在設計架構時為各種潛在定制化需求留有余量,并進行正向開發(fā)就能解決問題。
現(xiàn)在,激光雷達市場已經到了逐漸回歸理性的時刻。
就汽車之心觀察來看,在掃描架構方面,混合固態(tài)激光雷達逐漸成為行業(yè)主流,尤其是新款車型上搭載的激光雷達類型多為混合固態(tài)。
這背后的邏輯是,現(xiàn)階段混合固態(tài)相對于其他類別,更加符合車規(guī)級體積小、穩(wěn)定性高、成像效果好的優(yōu)勢。
在線束方面,行業(yè)可能也會呈現(xiàn)更加理性的思考方式,依靠不同場景提各類參數要求、增加補盲雷達來增加感知能力都將是與線束提升平行競爭。
相信隨著城市 NOA 展開、行業(yè)思考回歸第一性原理,激光雷達到底用幾顆、用多少線束、放在哪些位置將會有更加確切的答案。
今年 4 月,探維科技在上海車展發(fā)布了「光變計劃」,提出了 3 款激光雷達量產規(guī)劃:
Tempo 系列今年將落地 3 個定點,明年推出下一代 Tempo Pro;
Duetto 系列今年下半年將大規(guī)模批量交付,明年尺寸縮小 50%,強化降本增效;
New Scope 是全新研發(fā)的補盲系列,量產在即,2024-2025 年將會以純固態(tài)的方案呈現(xiàn)。
一場大規(guī)模的量產實踐已經展開,「今年、明年大量激光雷達上車去城市和高速場景,一旦上車去跑,車企就會給我們更多反饋,這些會促使行業(yè)變得更理性。」梅佳偉博士最后總結道。
來源:第一電動網
作者:汽車之心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idc61.net/kol/211190
文中圖片源自互聯(lián)網,如有侵權請聯(lián)系admin#d1ev.com(#替換成@)刪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