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2 月 21日,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生態(tài)論壇在線上舉行。上屆生態(tài)論壇還是在 2020 年 9 月的北京。
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 BU 首席運營官王軍披露:這一年多時間里,BU 合作伙伴增至 300 多家,發(fā)展速度超過預期。
在智能汽車領域,華為先后推出智能汽車數字平臺 iDVP、智能駕駛計算平臺 MDC以及HarmonyOS 智能座艙三大數字底座與開發(fā)工具。
目前 iDVP 生態(tài)擁有合作伙伴超 70 家,MDC 生態(tài)伙伴超 70 家,智能座艙生態(tài)伙伴超 150 家。
從智能手機開始,生態(tài)始終是智能設備競爭的關鍵。2019 年任正非在接受彭博電視訪問時也提到,在手機端,操作系統的技術不難,難的是生態(tài)。
智能汽車同樣如此。
從 2019 年 5 月成立智能汽車解決方案 BU 至今,華為在兩年半左右時間里,已推動智能汽車生態(tài)初具規(guī)模:
· 通過全家桶式方案(Huawei Inside 模式,簡稱「HI」),華為已與車企發(fā)布 2 款 HI 版車型;
· 華為 MDC 聯合生態(tài)伙伴拿下 6 款乘用車定點合同,獲超過 11 個商用車/專用車領域的商業(yè)項目合同;
· 在智能座艙上,華為聯合合作伙伴上線 30 多款智能座艙應用,明年將上線 100 多款應用。
以數字汽車平臺、智能駕駛、智能座艙為基座,發(fā)力 7 大業(yè)務板塊(數字汽車平臺、駕駛、座艙、電動、車控、網聯、車云),華為可能正在構建國內汽車產業(yè)中最具影響力的智能化技術生態(tài)。
1、華為 MDC 的突圍:斬獲 6 款乘用車定點,明年發(fā)布 MDC 100
2018 年 10 月,在當年的華為全聯接大會上,華為發(fā)布了涵蓋芯片、平臺、操作系統以及開發(fā)框架的使能自動駕駛的 MDC(Mobile Data Center)。
MDC 寓意隨著智能駕駛時代到來,車載計算機將成為移動的數據中心。
隨后,華為在這兩年陸續(xù)發(fā)布了:
· 2019 年,推出了 MDC 300F,開啟了 MDC 生態(tài)建設;
· 2020 年,在北京車展上,發(fā)布了 MDC 210 與 610;
· 2021 年,在上海車展上,發(fā)布了 MDC 810;
可以看到,華為 MDC 覆蓋了高、中、低全系列,全家?;就瓿伞DC 的迭代速度越來越快。
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 BU MDC 領域總經理李振亞披露:2022 年,華為還將發(fā)布 MDC 100。
MDC 橫空出世,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智能駕駛量產所需的車規(guī)級大算力平臺稀缺的局面。
過去 Mobileye 所提供的智能駕駛芯片,以小算力的 ADAS 計算平臺為主,并且采用算法綁定黑盒交付的方式。主機廠難以自主掌控供應鏈并且進行靈活的算法升級。
華為 MDC 提供 2 類智能駕駛解決方案:
一類是華為自主研發(fā)的高階智能駕駛方案 ADS;一類是華為與多家生態(tài)合作伙伴共同打造的智能駕駛方案,如乘用車領域的 Momenta、禾多科技、MINIEYE,商用車領域的易控智駕、矩陣數據科技等。
以 MDC 為核心,華為也在推進智能駕駛的系統接口與設計標準化:如傳感器的接口標準、線控轉向與制動系統的數據接口標準以及功能軟件平臺設計規(guī)范等。
李振亞在 21 日的生態(tài)大會上宣布:MDC 今年獲得了 6 個乘用車定點。
6 個乘用車定點中,一部分合作已經被車企官宣:
· 廣汽 Aion LX Plus,計算單元采用 200+ TOPS 算力的 MDC 610,搭載 3 顆速騰聚創(chuàng)激光雷達,可實現高速與城區(qū)的高階智能駕駛;
· 長城旗下沙龍汽車的首款車機甲龍,更是搭載了 2 個 MDC 610,算力合計 400+ TOPS,配備 4 顆華為 96 線激光雷達。
搭載華為 MDC 的廣汽 Aion LX Plus 及長城汽車沙龍機甲龍
不難看出,這些項目上除了華為 MDC,同樣也有 MDC 在軟件算法、傳感器等領域合作伙伴的身影。
MDC 通過標準化平臺,同時在軟硬件上開發(fā)協同的方式,為車企提供了一種具有較高競爭水平、同時又具有很強的靈活性的方案。
我們也和一些自動駕駛公司交流,為什么在計算平臺上選擇 MDC 進行開發(fā),得到的反饋主要是:
· 技術支持能力強,MDC 在華為有數百人的開發(fā)團隊,解決問題能力很強,響應迅速;這點要優(yōu)于國外的芯片企業(yè)以及一部分的國內 Tier 1;
· 華為在車規(guī)和工具鏈開發(fā)上有豐富的經驗,能夠保證 MDC 滿足前裝量產標準,以及開發(fā)起來容易上手。
除了乘用車項目之外,MDC 還聯合垂直領域的合作伙伴,把智能駕駛能力提供給如礦山(聯合易控智駕)、港口(聯合主線科技)、配送(聯合矩陣數據科技)等領域。
李振亞公布的數據是:這年 MDC 獲得 11 個商用車與專用車上的商業(yè)合作合同。
繼續(xù)向前,華為認為乘用車領域有很廣闊的天地,「預計到 2025 年智能駕駛汽車銷量將超過 800 多萬輛?!?/span>
商用車與專用車領域,華為今年內部成立了煤礦軍團與港口軍團。
中國有 300 多座露天煤礦、50 多個沿海港口,李振亞透露:公司已在天津港、準東煤礦等地方取得突破,將聯合合作伙伴進一步拓展。
2、HarmonyOS 生態(tài):華為對智能座艙的想象
如同 MDC 一樣,硬件模塊化、接口標準化、系統平臺化的思路貫穿了車 BU 的各個業(yè)務。
傳統車企的大部分座艙系統存在硬件固化、應用少、升級慢的尷尬,因此,基于 HarmonyOS 車機操作系統,華為希望聯合硬件與軟件的合作伙伴,定義硬件接口,實現硬件即插即用、可替換升級、不同硬件間互聯互通,并通過 API 接口開放給應用,從而幫助車企開發(fā)出場景化、跨設備協同的座艙系統。
具體在硬件領域,華為聯合了包括語音音效、屏幕、視覺、車身外設等領域的合作伙伴,這部分公司稱為南向合作伙伴,目前總數有 50 多家;軟件應用則被稱為北向合作伙伴,目前共有超過 100 家。
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 BU 智能座艙領域總經理王慶文總結,華為在座艙上要重點建立 4 項能力:
· 利用華為的通信與計算模組,提高車機的能力;
· 開發(fā)了一個真正面向汽車的通用操作系統;
· 把顯示技術發(fā)揮到極致;
· 把音響系統做到最好,并且成本要降下來。
在這種基礎能力之上,華為將 HarmonyOS 智能座艙變成 HarmonySpace(鴻蒙空間)。
鴻蒙空間主要強調幾個特性:舒適安全;個性化;全場景;萬物互聯;以及具備情感交互。
聯合南向的軟件應用合作伙伴,鴻蒙座艙主要會對 3 類應用進行優(yōu)化:
· 第一類,100% 用戶大部分時間都會使用的應用,進行深度集成;
· 第二類,HarmonyOS 的基礎能力,如語音、賬號互動、多屏流轉的能力,將針對車用場景進行開發(fā);
· 第三類,長尾應用會通過手機投屏的方式來調用車上的屏幕、音響,使在車上使用的體驗更好。
基于鴻蒙座艙平臺,華為還在聯合硬件合作伙伴做更多的嘗試,比如將普通座椅變成健康檢測座椅,比如影院級車載投影天幕、車內全息語音機器人等等,從而為未來的座艙應用開發(fā)提供更大的舞臺。
3、軟硬件分層解耦,真正實現「軟件定義汽車」
智能駕駛與智能座艙可能是未來汽車上最大的兩類智能系統生態(tài),而在這個生態(tài)底層,華為正在構建軟件定義汽車的平臺。
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 BU 智能車控領域總經理蔡建永介紹了相關的進展:蔡建永在生態(tài)大會上表示:汽車會類似 ICT 時代的智能設備一樣,硬件上將具備更強的性能,并逐漸走向標準化、統一化,如同手機廠商將競爭重點放在軟件上一樣,硬件的標準化、接口統一,將極大提升智能設備的開發(fā)效率。
目前智能汽車在開發(fā)中存在大量定制化和私有化接口,軟件定制化將帶來大量的接口適配、驅動適配、反復標定、通信矩陣的反復調整等重復性勞動,軟件開發(fā)效率低、資源浪費嚴重。傳統功能車時代,這種模式還可維系。但智能車時代,軟件呈現指數級增長,軟件開發(fā)模式轉型勢在必行。
因此華為認為,智能汽車要構建一個「四可」關鍵特征的可持續(xù)進化新架構:
· 軟件可升級,可跨車型、跨平臺、跨車企復用,支持快速開發(fā)、持續(xù)發(fā)布;
· 硬件可伸縮,硬件可擴展、可更換,傳感器等外設可即插即用;
· 安全可保證,構建整車級數字安全與縱深防御系統,支持 Fail Operational;
· 最后是商業(yè)可持續(xù),讓車成為可持續(xù)保值增值平臺,全生命周期投資回報最優(yōu)。
為了推進這個可持續(xù)進化的智能汽車架構,華為在過去一年中又積極參與中國汽車工業(yè)協會 SDV 工作組等產業(yè)聯盟,協同整車廠 零部件企業(yè)推動智能汽車軟硬件接口標準化。
SDV 工作組目前已發(fā)布了軟件定義汽車原子服務 API 和設備抽象 API,包括車身控制、熱管理 API 正式稿 1.0,運動控制、能量管理、底盤域、動力域征求意見稿。
2022 年,SDV 工作組計劃發(fā)布智能服務 1.0 版本,包括圖像識別服務、感知服務、定位服務、配套發(fā)布各類傳感器設備抽象 API 等,如攝像頭、毫米波雷達、激光雷達等;并針對高階車身域功能,配套發(fā)布 2.0 版本,如電動門、零重力座椅、隨動大燈等。2022 年 Q4,SDV 工作組將更新已有發(fā)布的各域能力,比如懸架控制、無線充電、車車充電、進氣格柵控制等。
可以看到車輛大部分由電子元件驅動的功能,最終都可通過軟件來定義、調動,構建場景為用戶服務。
打造強大的智能汽車硬件,構建建標準化的軟件 API 接口,聯合生態(tài)伙伴打造高質量的智能汽車應用,可以說是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的核心。
華為為此傾注了大量的資源,根據最新公布的數據:華為今年在車 BU 的投入超過 10 億美元,研發(fā)人員超過 5000 人。僅僅針對多種傳感器方案的適配,華為 MDC 今年就投 500 多萬元建立圖像實驗室。
本月,華為在蘇州研究所的智能汽車解決方案創(chuàng)新中心也建成投用。創(chuàng)新中心總面積約 2000 平方米,包括 9 大展區(qū),并同時設置 MDC、融合傳感、語音、視覺、聲學、座艙生態(tài)創(chuàng)新、車載網絡、車控創(chuàng)新 9 個實驗室。
除此之外,在離創(chuàng)新中心不遠的陽澄半島,華為建設了占地面積 600 畝的業(yè)界頂級智能網聯測試場,測試場預計明年將投入使用。
華為陽澄半島測試場
汽車的智能化變革,是繼智能手機之后,科技產業(yè)最重要的創(chuàng)新機遇。而在中國具有最強硬科技的華為,正為各路玩家搭建一個廣闊的舞臺。
來源:第一電動網
作者:汽車之心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idc61.net/kol/164756
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,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#d1ev.com(#替換成@)刪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