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版新一代聆風已經(jīng)發(fā)布(2017年9月6日),在它面市接近兩個月的時間里,遑論普通用戶,很多媒體都沒有機會詳細體驗該車,大家多在“看圖說話”。不過東京車展終于如約而至,看一看,摸一摸,坐一坐地體驗這款車自不在話下,而且,10月28日,廠家更是在橫濱組織了封閉場地內試駕新一代聆風活動,屆時這款車的駕駛、操控、乘坐、使用等各項表現(xiàn)對我們將不再陌生。
在試駕新一代聆風之前,讓我先來聊聊這款車看上去、摸上去、坐下去的感覺如何?它又有哪些亮點配置值得關注。

首先,不管新一代聆風怎么樣,大家沖著此前老款聆風的名頭,想必比較關心它什么時候在中國上市,還不會不以啟辰晨風的方式出現(xiàn)。
新一代聆風上市的時間表雖然有,但不精確:10月2日在日本銷售,起售價3,150,360日元,約合人民幣18.93萬元。2018年1月在美國,加拿大,歐洲市場上市。2018年底推出高功率版本,動力和續(xù)航里程將得到一定提升。而在中國市場上市,沒有具體提及,在本屆東京車展上,廠家也僅是說會在明年(2018年)上市,具體信息一律沒有透露。
所以目前,我們只能跟隨廠家節(jié)奏,聚焦新一代聆風身上,暫時撇去什么時候買到,花多少錢買到的問題。
一、外觀:一點兒都看不出新能源汽車的樣子

▲新一代聆風的軸距和老款相同,車長和車寬上均有微小增加,車高低矮了10mm——從車身大小上,我們很難感受到區(qū)別。

▲車身顏色上,新一代聆風提供了更加豐富的選擇,如上圖所示僅僅是在車展中露出的顏色,就有6種:黃,紅,藍,灰,黑,白(另外還有深藍、橘黃、抹茶綠、深灰等顏色)。
▼同時,由于新一代聆風的雙色車頂設計,比如白色車身車型,就有兩種配色選擇,一為白車身黑車頂,一為白車身藍車頂(下圖)。

▲從這一小小的設計改變上我們不難看出,新一代聆風試圖營造的是更多元更輕松更時尚的用車體驗,沒有所謂的新能源汽車顏色和身份。

▲在一款車最先被人識別的前臉造型上,新一代聆風回歸V-Motion家族化設計,你很難一眼瞅出它的“特立獨行”了。

▲黑色前格柵擋板乍看上去和燃油車的黑色進氣格柵很像。

▲打開上方(要在車內開啟,關閉只需合上蓋子,輕按一下即可)的翻蓋,露出快慢充口。

▲在充電接口上方打開機艙蓋,布置緊湊的電機艙也很像是燃油車機艙。另外值得一說的是,新一代聆風在動力上得到較大提升,在過兩天的試駕中,我會另撰文章分享感受。

▲個人特別喜歡新一代聆風的LED大燈,當時日產(chǎn)掉大家胃口,放出預覽圖的時候就有它的大特寫,感覺有英氣且敦實可靠。

▲來到車身側面,懸浮式車頂設計最為搶眼,腰線位置渾圓,帶給整車觀感就沒那么動感,增加的是溫馨飽滿感覺。新一代聆風的風阻系數(shù)較低,但沒到令人驚艷的程度,其實就差了零點幾,可就是這零點幾,也許要多花費幾千萬。

▲本次拍攝車輛的輪胎參數(shù)是215/50 R17,還有一款尺寸更小的版本,是205/55 R16。

▲新一代聆風的車門打開角度十分令人滿意,90°開角令上下車十分便利。


▲車尾造型上由于車窗、D柱和車頂?shù)暮谏跒橐惑w,整體感強。

▲與車側同在的zeroEmission(零排放)角標,算是體現(xiàn)身份的設計,不過很低調,英文不好的同學根本看不懂。

▲打開液壓挺桿支撐起的后備廂,開角挺大,開口略小,同時,筆者發(fā)現(xiàn)了一個奇怪的東西,我們后面揭曉其功能。

▲后備廂的容積不大,形狀不規(guī)則,底部還有一個比較礙事的BOSE功放盒子,目前來看,新一代聆風的大行李儲備能力不強,希望中國版本能夠改良。

▲后備廂右側分別設計有網(wǎng)兜和照明燈,還不錯,但這里另有一個隱藏吐槽點,一會兒和其他設計不足一起說。

▲將后座放倒之后,又出現(xiàn)了一個問題:后座平面與后備箱平面存在較大落差,我想,這和底部電池的放置有關。


▲新一代聆風裝載了40kWh鋰離子電池,JP08(日標)標準下續(xù)航里程達到了400km,NEDC(歐標,與工信部工況續(xù)航數(shù)據(jù)接近)標準下續(xù)航里程達到了378km,這一水平目前足以傲視群雄。后懸掛如圖②所示,為扭力梁結構。
二、內飾:設計合理,材料應用有待提高,空間較局促

▲全新環(huán)抱式內飾設計,功能劃分錯落有致,除卻3大項必說的科技配置,還有很多小細節(jié)只有在接觸了實車才能知道。

▲換了全新造型的方向盤握感舒適,粗度適中,集成了音響控制、中控系統(tǒng)操作、語音控制、藍牙電話、ProPILOT智能駕駛輔助系統(tǒng)等功能。

▲副駕駛前面板材料均為硬質。


▲新一代聆風的儲物空間中規(guī)中矩,沒有什么特別亮點可說。

▲這里借手套箱下拉擠腿(圖中①)的契機,集中說一下其他設計小瑕疵。A柱設計略微擋視線,至少坐在車里是這種感受,不知道開起來如何(圖中②);后座中間大鼓包很高,對于一輛前置前驅的純電動車來說,比較罕見(圖中③);后備廂掀起蓋板,沒有發(fā)現(xiàn)備胎,也沒有發(fā)現(xiàn)補胎液等工具(圖中④)。

▲前排座椅材質為皮質+抓絨材質(裝飾性更強,圖①),調節(jié)方式為手動(圖②),座椅側方設計了后排調節(jié)功能。

▲后排座椅乘坐感受較為局促,對于180cm的我來說,只能說將將夠用。
三、功能配置豐富,有三大亮點配置

▲說回駕駛席。液晶儀表盤旁邊有機械儀表。

▲中控液晶屏尺寸不大,支持CarPlay,360°全景影像等功能,屏幕左邊(圖中②)旋鈕調節(jié)音響音調等,屏幕右邊(圖中③)旋鈕控制音響音量,開關等。

▲蝴蝶狀(算是向第一代車型致敬的設計)功能控制區(qū),主要是用來調節(jié)空調,其中AUTO按鈕上方的定時空調啟動功能在第一代聆風身上就有裝配,設置每天開車時間,行車電腦會根據(jù)當前溫度設定空調開啟時間,但需要外接充電樁且充電才會啟動,不會損耗電池電量。

▲一鍵啟動,座椅加熱,USB接口,AUX接口,點煙器/12V電源輸出等。

▲從左上開始,按鍵分別為:方向盤加熱,預約充電開關,充電蓋開啟,預碰撞安全輔助,ECO模式,低速警報音關閉。

▲電子駐車。

▲頂篷處的車內照明燈控制鍵,撥動時有清脆“咔咔”聲。

▲同樣是致敬第一代聆風的換擋機構,十分有特色,設計感很強,也是我比較喜歡的設計之一。

▲第一個亮點科技配置:e-Pedal(全系標配),大家已經(jīng)十分熟悉,踩下為加速,松開為剎車,完全松開踏板,即便是在坡道上,車輛也可以完全剎停,但不可以取代緊急剎車。

▲在液晶儀表盤上,e-Pedal開啟顯示低調,此時就是考驗駕駛員黃金右腳的時刻了。

▲第二個亮點科技配置:ProPILOT智能駕駛輔助系統(tǒng)。在高速(30-100km/h)單一車道上實現(xiàn)自動駕駛,與ACC自適應續(xù)航不同的是,彎道時可實現(xiàn)自動轉彎,相對于特斯拉的自動輔助駕駛技術,僅僅是少了自動變道功能。

▲實現(xiàn)智能駕駛輔助系統(tǒng)除了算法之外,肯定還會倚靠感應硬件。圖①的前擋風攝像頭為車道輔助攝像頭;圖②、圖③攝像頭可提供360°全息影像和車道輔助功能實現(xiàn);圖④攝像頭在高位剎車燈、后擋風玻璃內,疑為流媒體后視鏡,拍攝后方影像投放到前方車內后視鏡。

▲第三個科技亮點:ProPILOT Park。通過攝像頭及12個超聲波雷達,自動識別車位,自動控制轉向、擋位、剎車等。

▲車載ETC,在國產(chǎn)版本應該不會存在,很可能改為插卡槽。
另外,新一代聆風搭載了V2G技術,即車對電網(wǎng)輸出電能(并不知道能不能車對車輸出電能),其中的xStorage儲能系統(tǒng),可在一天電費最低時將電能儲存,以供家庭使用,也可售賣給電網(wǎng)。
邦點評:至此,對新一代聆風的靜態(tài)體驗介紹結束,我們從三個方面:外觀,內飾,配置進行了凡能看到,觸到,想到的信息分析,總體來說,在第一代聆風基礎上,有了較大提升,續(xù)航增加,功能配置更為豐富(甚至是創(chuàng)新,比如e-Pedal),當然也有一些遺憾和小瑕疵,不過總體而言,產(chǎn)品力大幅提升。
對于補貼豐厚,激進限購政策推動的中國新能源市場,大家對品質不是那么的追求(至少和燃油車市場比,新能源汽車消費者更偏向于購買性價比高的占號車型),所以,新一代聆風在中國市場的發(fā)展,必須國產(chǎn),必須低價(20多萬的售價恐怕會覆轍一代的蕭條),否則銷量不容樂觀。
最后我們扣一下題,預測國產(chǎn)版新一代聆風售價,首先,不太可能低于17萬(補貼后售價),原因參照目前自主品牌緊湊級車型售價。其次,上限我想會規(guī)避一代的教訓,壓在22萬以內,所以售價預測結論17-20萬。
目前榮威ERX5的售價區(qū)間大概在這個區(qū)間內,銷量情況很好,這也說明一個趨勢,消費者選購產(chǎn)品的品質化高端化,所以未來新一代聆風的中國上市,還是大有可為,值得期待。
來源:電動邦
作者:海森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idc61.net/carnews/xinche/57778
以上內容轉載自電動邦,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,如有侵僅請聯(lián)系admin#d1ev.com(#替換成@)刪除,轉載內容并不代表第一電動網(wǎng)(www.idc61.net)立場。
文中圖片源自互聯(lián)網(wǎng),如有侵權請聯(lián)系admin#d1ev.com(#替換成@)刪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