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造車團隊的發(fā)展,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不斷填坑、不斷解決問題的過程,而對蔚來(尤其是 ES8)來說,圍繞產品本身,存在的問題路人皆知——續(xù)航不行、軟件太渣。
通過推出 84kWh 電池包,蔚來一定程度上補齊了續(xù)航短板,而第二個問題尤為諷刺——本應是長板的軟件和 NIO Pilot 輔助駕駛,卻硬生生變成笑話。
不過,現在可以給以上描述加上一個時間點了:截止昨天以前,是個笑話。
因為在昨天,蔚來正式發(fā)布 NIO OS 2.0 以及 NIO Pilot 主要功能,被詬病已久的問題,終于初步解決了。
從今天開始,新軟件會陸續(xù)通過 OTA 或線下刷寫的方式,推送到 ES8 車主手里,即將交付的 ES6,也會搭載新版本軟件。
6 月 10 號,我在北京參加了蔚來的 Workshop,并且在開放道路對 NIO Pilot 進行了實際體驗。這篇文章,就主要聊聊和它相關的一些信息、體驗。(以下可能會把 NIO Pilot 簡寫為 NP)
為什么單寫 NIO Pilot?因為不管是業(yè)內人士還是蔚來車主,對它的關注實在是太高了。而且,相比 NIO OS 的「從 1 到 2」,NIO Pilot 可以說是「從 0 到 1」。
如果有人感興趣,我們再單開一篇文章,詳細講講 NIO OS 2.0。昨天的 workshop,蔚來相關負責人對這部分的講解是相當專業(yè)且深度。
在今年 4 月之前,NIO Pilot 只有一些基礎的 ADAS 功能,例如車道偏離預警(LKW)、前向碰撞預警(FCW)、自動緊急制動(AEB)等。
4 月份,隨著 1.2.3 版本系統(tǒng)的更新,終于加入了 ACC 自適應巡航功能,這相當于 L1 級別自動輔助駕駛的水平。
然后就是這次的功能釋放了。新增了七個功能:高速自動輔助駕駛、擁堵自動輔助駕駛、道路自動保持、轉向燈控制變道、道路標志識別、自動泊車輔助(需人工控制檔位)、前側來車預警。

這算什么水平?本質上來說,它還是一套 L2 級別(或者說 L2+)自動駕駛輔助系統(tǒng),車輛可以在市區(qū)擁堵路況或高速場景下,自動在當前車道內居中行駛。不過需要注意的是,NP 現在已經可以通過打轉向燈實現自動變道,這是目前市面上絕大部分 L2 系統(tǒng)做不到的。
換句話說,雖然從發(fā)布到現在已經過去了一年半,但在功能層面,NIO Pilot 卻是國內現階段最接近特斯拉 Autopilot 的一套駕駛輔助系統(tǒng)。
如果把觀察范圍縮小到造車新勢力,目前小鵬的 XPilot 還只能提供基礎 ADAS+ACC 功能,不具備車道自動保持的能力(今天消息:即將推送 60km/h 以上速度的車道保持功能),而且其自動駕駛的發(fā)力點在自動泊車;而威馬的 Living Pilot,由威馬和博世聯合開發(fā),不能稱其為完全自研。
有必要先「技術流」一下,講講 NIO Pilot 的硬件、傳感器方案。
傳感器布局:

三目前向攝像頭:

4 個環(huán)視攝像頭;
5 個毫米波雷達:博世第四代中距離毫米波雷達,探測距離 150 米。
12 個超聲波雷達:探測距離 5.5 米。
1 個駕駛狀態(tài)檢測攝像頭。
至于全球首裝的 Mobileye EyeQ4 芯片,就不用多說了。
從傳感器方案來看,NIO Pilot 比 Autopilot 要考慮的更周到一些,三目攝像頭+五個毫米波雷達的配置,堪稱頂級。
攝像頭和毫米波雷達通過傳感器融合的方式來提供車輛感知能力,事實上,自適應巡航、擁堵自動輔助駕駛、高速自動輔助駕駛,都是通過傳感器融合實現的功能。
此處強調一句,雖然原理很枯燥,但如果你是蔚來車主,強烈建議花點兒時間仔細研究,有利于身心健康。
把體驗 NIO Pilot 的消息發(fā)了朋友圈,大家對此的關注程度超出我想象,問得最多的一句話是:用起來感覺怎么樣?
我也用一句話來回答:還不錯,比較穩(wěn)。就兩個小時接觸下來的感覺來說,它給我留下了很不錯的第一印象。
但是,一百公里左右的實測,不可能窮盡 NIO Pilot 的所有應用場景和意外情況,所以這篇文章里也不可能提供非常詳盡的各場景的精確體驗報告,如果我這么做了,其實是對用戶的極度不負責。pilot 系統(tǒng)的脾氣秉性,需要你在日常駕駛中用更長的時間和里程去感受。
我們在延慶世園會附近的城區(qū)道路以及京禮高速上體驗了 NP,和 Autopilot 相比,在基本功能層面,差距不大,甚至有些方面表現更好,但在人機交互層面,NP 還需要努力提升。
先說人機交互。
NP 的開啟和操控,是通過幾個方向盤按鍵完成的,這和特斯拉的撥桿操縱方式有差異,屬于傳統(tǒng)車企慣用的交互模式,這種交互是按照定速續(xù)航——ACC 自適應巡航——L2 級輔助駕駛的發(fā)展路徑不斷升級而來的。

另一方面,在顯示模式上,特斯拉樹立了 Pilot 類產品的標桿:在儀表盤上實時動態(tài)顯示周圍車輛、行人、車道線等元素,在炫酷、科技感之外,又具備比較科學的交互合理性。NIO Pilot 的信息也是顯示在液晶儀表盤上,不過,目前還只是靜態(tài) HMI,無法動態(tài)顯示環(huán)境元素。

(小鵬參照特斯拉,也做了動態(tài) HMI)
NIO OS 2.0 對儀表盤界面進行了更新,NIO Pilot 信息在表盤上占據了最重要位置。順便說一句,新的儀表盤 UI 比之前好看太多了。

聲音提醒:聲音是很容易被忽視的一個細節(jié),但是卻能加深你對某個產品或功能的記憶。Autopilot 開啟時的那一聲,就具有這樣的作用。NIO Pilot 在這方面沒有那么鮮明的個性。
總體來說,NIO Pilot 在人機交互層面還有不小的提升空間。當然,它也有自己的獨到之處,比如會在儀表盤上給出一個「正在識別車道」的狀態(tài)提醒,而 Autopilot 是沒有這一步的,只分為「能用」和「不能用」兩種狀態(tài)顯示。
接下來聊實際體驗。
縱向控制:之前體驗蔚來 ACC 功能的時候,我最大的一個感受就是「穩(wěn)」。車子的自動加減速不突兀,非常柔和,和蔚來強大的動力形成鮮明對比。在 NP 里,這個優(yōu)點依然還在。
不過有個例外:跟隨前車剎停的那一下,制動力非常大,完全是新手司機的感覺。蔚來工程師對此解釋是「有意為之」,因為要考慮到坡路剎停的場景。
自動變道:在市區(qū)路面和高速公路上,NP 均可以實現自動變道,打轉向燈,系統(tǒng)對環(huán)境進行檢測,如果安全,在儀表盤上會出現綠色路徑指示(反之是紅色),然后開始自動變道。整個變道過程非常柔和。不過需要注意的是,NP 的變道邏輯是遵循交通規(guī)則設計的,如果路上是實線,即使車距足夠,它也不會執(zhí)行變道動作。

大角度彎道:在比較低的速度下,如 40km/h,NP 還是能處理高速路、環(huán)路匝道等路況的,如果速度更快,就不建議輕易嘗試了。同時,在匝道場景下,駕駛員要更加警惕才行,不要過分信任輔助駕駛系統(tǒng)。
提醒∓ 警示系統(tǒng):和其他一些 pilot 系統(tǒng)類似,NP 有三級不同強度的提醒,如圖:

在第一級提醒之前,留給你的脫手時間約 10-20 秒,如果你忽略了提示,會升級到第二級提醒,直至 Pilot 退出。我掐了下表,如果一直忽略提醒,從放手到系統(tǒng)退出,約有 50 秒左右。
作為一家中國新造車團隊自研的輔助駕駛系統(tǒng),NP 在適應本土化路況方面也有一些細節(jié)可說,比如:
1. 比起我們通常的駕駛習慣,NP 的車道居中保持,在車道內要更靠右一些,但如果從后車觀察開著 NP 的蔚來就會發(fā)現,實際上車子是在車道正中的。事實上,我們平時開車時,更習慣在車道內靠左側一些,所以剛一上手 NP,會有一些不適。其實問題不大,蔚來表示,這個設計日后可以進行優(yōu)化。

(NIO Pilot 開啟狀態(tài)下車輛和車道的相對位置)
2. 如果你在車道里開得太偏左,系統(tǒng)會用更長的時間來檢測車道線,并且完成居中操作。相比較來說,特斯拉對這個情況的處理更粗暴直接,會很快把車子拉到車道中線,先確保系統(tǒng)進入工作。蔚來處理得更穩(wěn)妥一些。
3. 系統(tǒng)退出工作之后,不需要像 Autopilot 一樣,先停車掛 P 檔,才能再次啟動 AP,而是在行駛過程中可以隨時重新開啟 NP。工程師的說法是,AP 那種系統(tǒng)重啟思路不符合中國路面情況,在國內高速公路或環(huán)路上,很難有機會隨時靠路邊停車。
4. 蔚來對道路標線和路面印字也做了針對性優(yōu)化,比如下圖中左側的案例:

路面上「佛山」的「佛」字的人字旁,很容易被攝像頭認為是車道線,蔚來就考慮到了這種情況,并且做了優(yōu)化。
相比 Autopilot,NP 理應更適應中國路況,但這也意味著蔚來的自動駕駛研發(fā)團隊要進行大量的研究和實測??赡苓@也是 NP 遲遲不能兌現的原因之一?
但是,如果長時間的等待,能讓這套系統(tǒng)變得更穩(wěn)健、更安全,其實也是值得的。
有了 NIO Pilot,ES8 和 ES6 更像一輛「智能電動車」了,對于蔚來來說,在產品和傳播、口碑層面,這絕對是有重要意義的。 不過從我的觀察來看,蔚來上上下下對 NP 的態(tài)度還是很克制很理性的,在 workshop 和 App 上,他們花了大量的篇幅和精力來教育用戶和媒體,讓我們了解 NP 的邊界——什么功能是它能做的,什么是不能做的,同時,也明確告訴我們,什么是駕駛員應該做的和不該做的。
(蔚來 App 里官方發(fā)布的 NIO Pilot 功能指南)

(現場 workshop PPT 中的一頁)
我想說的是,產品和功能有了,用什么樣的態(tài)度和方式宣傳,也同樣重要,這關系到用戶的心理預期,也關系到他們在日常使用中的安全與否。相比起功能的推送,我更欣慰的是,蔚來能花大力氣進行用戶預期管理和用戶教育。這一點,特斯拉做的遠遠不夠。
當然,也可以從另一個角度來理解蔚來的做法。對他們來說,NP 是重中之重,如果用戶因為使用 NP 發(fā)生嚴重事故,對蔚來的口碑將會是沉重打擊。所以謹慎一些,總是好的。
我也想表明我的立場:不會盲目「吹爆」目前市面上任何一個 L2 級駕駛輔助系統(tǒng),但對有能力和決心自研這類系統(tǒng)的廠商致以最大的敬意,并且對其將來的功能、體驗升級抱以樂觀和期待的態(tài)度。
通過 NIO Pilot,蔚來向外界證明了他們確實有軟件研發(fā)實力,我們也會持續(xù)關注 NIO Pilot,看看它究竟如何「成長」。
來源:geekcar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idc61.net/news/shichang/92683
以上內容轉載自geekcar,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,如有侵僅請聯系admin#d1ev.com(#替換成@)刪除,轉載內容并不代表第一電動網(www.idc61.net)立場。
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,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#d1ev.com(#替換成@)刪除。